中国有世界最大的老年人群及阿尔茨海默病人群体,但是目前针对阿尔痴海默病预防、诊断、治疗所采用的策略、标准、指南、药物大多基于国外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集成成果,来自于中国人群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不足、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不足。中国人的居住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差别,应该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湖北老年记忆队列通过长时间、大规模跟踪多样性老年样本群体,展开多模态大数据集成和生物样本采集,为绘制中国人群的痴呆危险因素图谱、研发早期诊断工具、开展多元早期干预提供支撑,为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提供平台和基地,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复杂疾病领域应用提供场景。
7月19日,武汉科技大学脑科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曾燕教授团队建立了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临床前阿尔茨海默病社区队列(又称“湖北老年记忆队列”)。
据了解,目前全球至少有5700万痴呆患者,其中约60%-70%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国患者超过1000万。
曾燕教授介绍,队列研究通过对人群进行随访和纵向观察,评估疾病发生并考察其与各项因素的关系。阿尔茨海默病防控的关键是早期筛查高危人群,开展早期多元干预,这些措施都需要依托大样本社区队列。国外大规模社区队列在痴呆及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国内也已经建立起若干有影响力的社区队列,比如上海老年队列、北京BABRI队列、山东MIND队列等,然而这些队列要么只有城市人群,比如上海老年队列,要么只有农村人群,比如MIND队列,其他的大规模人群队列要么研究设计不针对认知障碍疾病,要么观察时间不长。
曾燕教授团队依托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将湖北省武汉市7000名、湖北省大悟县3000名65岁以上老人,纳入湖北老年记忆队列。队列覆盖偏远农村和中心城市,连续7年为他们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筛查,生物样本数量超过10万份。
据悉,该团队将武汉市筛查时间固定在每年4月至6月和9月至11月,大悟县的筛查时间则利用每年暑假。筛查内容包括全套的神经心理评估、外周器官功能评估,生活方式、慢病等危险因素评估,血压、血糖、脑氧饱和度等体检,并检测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血液标志物,以期识别疾病早期标记、筛选高危人群、构建早期预测模型、展开早期干预。
曾燕教授介绍,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能阻止或逆转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情进展,但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可以预防。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合理利用保护因素,可以显著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曾燕, 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脑科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政府津贴获得者。其研究专注于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神经退型性疾病及以孤独症为代表的神经发育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主持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老年记忆队列(ChiCTR1800019164),建立了标准化多维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和电子信息登录系统,建立了先进的生物样本库和数字化管理系统。以第一负责人完成“基于语义技术的慢病防控平台研究及产业转化”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通讯作者在Alzheimer’s & Dementia,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领域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75篇。
关于湖北省生物信息学会 :
湖北省生物信息学会,是由湖北省内从事生物信息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省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学会致力于制定生物信息学专业规范,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促进理事单位及省内外生物信息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章导航